7月2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简称“网约车安全标准”)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简称“顺风车安全标准”)两个团体标准。
“这两部标准涵盖了现有法律规定、网民协议、技术标准、行业行规和市场发展等多项指标,形成了全面立体的安全标准,这不仅保护消费者安全,也保护平台企业自身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市场秩序安全。”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中心副主任朱巍向记者表示,这必将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极大减少恶性事件和纠纷的出现,保护好乘客人身和财产安全,从而更好的为城市安全出行服务。
新规解决痛点
很多人对网约车、顺风车曾发生的一些案件、纠纷记忆犹新。2018年5月,一名空姐深夜在郑州乘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杀害。同年8月,浙江温州一名20岁的女孩同样是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而且,在网约车、顺风车的伤害案件中,也有司机受伤害。今年6月14日,在山西太原,一名年轻男子乘网约车时,因司机不会说普通话而对其大打出手,导致该司机受伤。
安全出行,始终是网约车、顺风车行业的一大痛点。因此,两部安全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两部安全标准均涉及到了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全面做好司乘出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为确保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合理处置,标准规定应在接到安全投诉后24小时内处理且5日内处理完毕;设立线上调证机制,确保7×24小时对接警方相关工作等安全要求。
二是就网约车安全标准而言,还强调了安全带提醒、司乘黑名单、醉酒场景报备与叫醒等多样化安全功能要求,规定了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车一致性审查、基于驾驶行为监测的风险评估管控、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安全派单等新型安全运营策略。
三是在顺风车安全标准中,突出了顺风车不同于网约车的民事互助行为属性,提出基于顺路出行的产品特点应限制接单次数,基于合乘信息撮合的服务特点要求司乘双方均需实名认证、不展示自定义头像、司乘双方相互核验信息等。
行业亟待规范
近年来,随着网约车、顺风车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滴滴出行、嘀嗒拼车、神州专车、优步、易到、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美团打车等平台,但服务标准缺失,各家相关企业对网约车和顺风车管理不统一,尤其是缺乏安全规范,一直是行业有待解决的难题。
在出现相关事件之后,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整改。自2018年8月下线顺风车,到2019年11月20日滴滴顺风车再次上线试运营后,安全受到了高度关注。一方面,加强了网约车驾驶员注册准入的管理。滴滴网约车公司CEO付强告诉记者,滴滴已经在司机准入环节严格进行背景审核,有犯罪记录的无法注册准入。另一方面,公开向乘客征求强化安全措施方面的意见。截至今年6月,共有52022位用户报名成为体验官,累计收集意见23946条,帮助顺风车迭代了31个版本,优化了437项功能。
两部标准的出台,为安全出行提供了规范。“安全是网约车、顺风车最基本的服务。这两部标准的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网约车、顺风车安全标准的空白,是行政法规规章的重要补充。”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兼共享出行分会长李华强调,这将大力推进网约车、顺风车平台企业全面加强安全工作,全面提升共享出行行业的安全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已发放网约车车辆运输证95万余张、驾驶员证208万余张。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安全出行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安全护航发展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表明,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0.1%。因此,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之一。
就网约车、顺风车行业发展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是行业安全规范受到普遍重视,各地也在驾驶员准入管理方面不断作出新探索。如今,宁波、贵阳等城市合并网约车和出租车驾驶证;上海市网约车监管平台搭建“双证”查询比对系统,与四家网约车企业完成对接建设,以及“黑名单”预警功能一期设置;南京市尝试利用5G设备进行执法检查,瞬间查证核实非法运营网约车。
另一方面,是加入出行平台的企业正在增多。如多家汽车制造企业跨界经营网约车业务,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汽车行业价值链。其中,不仅有单独一家车企成立的出行公司,如吉利的曹操出行,北汽的华夏出行等,还有汽车制造领域三大央企联手打造的T3出行等。同时,网约车平台出现了聚合资源的现象,如美团在平台上接入多家网约车服务商,聚合流量入口提升约车效率,将出行服务拓展至全国数十个城市。这些情况,都给安全出行带来了新课题。
而两部标准的出台,将为规范、引领行业发展提供指南。“滴滴将制定宣贯工作方案,组织好学习和培训工作,按照两项团体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做好标准的贯彻落实。” 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表示,希望与行业一起,在标准的指导下共建更安全的网约车和顺风车出行生态。
“两部标准不仅代表了行业发展的期盼,更是对政府与公众关切的积极回应,将有力助推出行行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标准编写组成员、北京建筑大学周晨静博士认为。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