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呼唤汽车行业新人才
中国汽车报网 ·  王金玉 ·  2020-04-10

  “新基建”的持续推进为汽车行业带来自动化程度提升、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结构变化将对新基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复合型人才或将成为企业能否顺利抓住这一转型机遇的关键。

  ■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

  “新基建”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背后是掌握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将变得越来越大。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表示,随着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重中之重,人机协同则是关键。简单、纯劳力的工作将交给机器人,人工通过指挥和使用机器,从事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工作,这一趋势将对未来的汽车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

  事实上,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在此次疫情期间已经凸显,懂直播的人不懂汽车,懂汽车的人不懂直播。无论是企业的线上发布会还是各品牌4S店的直播线上卖车,疫情期间这些应急上马的线上直播凸显了人才缺失的短板。大搜车首席执行官姚军红认为,直播虽然只是一个浅层工具,但是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直播主持人才现在面临的窘境是,有流量的人不懂车,懂车的人不一定有流量。朱明荣则强调,疫情之下,智能制造将再次受到车企管理者的重视,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将重新被提上日程,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会加大机器对人工的替代,改造升级现有工厂。未来,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将不断涌现。通过智能制造,可以缓解人工短缺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2019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份国内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车企数字化改造主要用于辅助职能工作,重要性相对较低,且只有35.48%的企业将数字化应用于辅助企业的职能工作。汽车行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需求较高,但数字化人才供应不足。随着中国各行业的转型升级逐渐深化,特别是在拓展“智能+”方面,利用新技术赋能制造业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数字化人才缺口日渐明显,“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出现“一将难求”的窘境。相关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且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等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基建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由此带动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升。未来,随着数字基建的发展,将催生出很多新职业,将推动我国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的推进,甚至将提供新的岗位和就业机会。

  ■智能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主要立足于科技端的“新基建”,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汽车行业提升数字化水平、自动化程度提升将是必然结果。数字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带来人力资源变革的同时,也为当前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挑战。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制造端,而是将涵盖研发、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表面上看,“新基建”推进汽车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用工人数将减少,但事实上,人工数量减少的同时,对人工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操作人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广东佛山三友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阔表示,随着生产自动化,大量经过改造后的自动化设备投入生产线使用,不再需要大量传统手工劳作的工人,但对操作、维护设备等人才需求的激增。长安汽车车联网技术开发所所长、智能汽车云项目总监蔡春茂也表示,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自动驾驶板块,都涉及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的识别、大数据、软件、动力工程、动力学等学科,交叉比较多样,而企业做好智能网联需要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研究员黄斌认为,“新基建”的七个领域将会显著推进我国的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群、都市圈的集聚,都是重要的补短板措施。但这些新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本可能是更重要的短板。

  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所需人才包括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专业人才三大类。目前,企业数字化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缺乏数字化人才标准、人才培养方向不明,培养模式与业务战略缺乏协同、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对员工而言,也普遍存在学习体验不佳,软性技能学习不足,学习速度和系统性难以平衡等问题。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我国汽车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问题是我国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面临的一大短板,且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目前,我们的车辆与交通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面向传统汽车工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特别紧缺“汽车+IT+通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更高、更全面、更深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相匹配,尤其是从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方面来看,人才稀缺是最大的短板,加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来补短板是当下最急迫的任务。”

  ■人才培养将发生重大变化

  朱明荣强调,目前,因为开展时间不是很长,中国智能网联人才的培养和国外相比,差距主要在智能化层面,尤其是针对汽车场景下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才短缺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研发人员,复合型的核心研发人才仍是一将难求。ADAS技术、算法、试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岗位紧缺度较高。对于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车联网、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系统集成与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测验测试这些岗位在未来的5年内需求仍然很大。”朱明荣称,“我国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快速发展,无论是高校端还是企业端,都在积极开展合作,与业内的企业、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力求在具体的项目研发实践中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付于武表示,在智能化、数字化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开始,需要各类学校都要加速推进,增加相关课程设置,编制适合于我国智能网联发展的课程和教材。黄斌则表示,在新型人才培育方面,不仅存在机制问题,根本上还是总量不足的问题。与其降低外国人入籍的门槛,不如政府投入更多一点,既能更好地提高本国的人力资本,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要抓住这一轮换道超车的机遇,投资于基础研发,尤其是人才的引进培养,帮助企业、科研院所在全球引进人才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优质企业,以加快技术追赶。

  数字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6个新职业。一些高校已经对车辆工程专业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相关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中新设了“智能车辆工程(080214T)”特色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项目指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新增了“交通与运载工程(E12)”一级学科,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出台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加快“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十条》,提出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重奖数字经济人才。比如,对新引进的全球顶尖数字技术企业,最高按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分阶段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5亿元。可见,地方政府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也开始重视人才问题。

  编辑:郭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