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推动甲醇普及应用 构建能源多元化世界
中国汽车报网 ·  袁孝尚 ·  2019-10-25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甲醇汽车及甲醇燃料应用大会”上,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发表了“甲醇——人类未来燃料多元化的引领者”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对未来能源市场和甲醇重要性的认识。

  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

  ♦能源多元化是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

  金东寒指出,自内燃机发明以来,大规模应用石油作为燃料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石油燃料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一是因为石油属于化石能源,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未找到使其快速再生的途径,为了延长其使用期限,必须减少其消耗量;二是石油资源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已经数度因此造成世界性的政治危机,各国为了自身的稳定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稳定,需要找到能够具备安全保障的能源资源。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大势,近二十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但在一次能源的占比中仍然较低,可再生能源加上非碳氢能源替换碳氢能源的速度仍将经历一个过程。中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要求发展适合国情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

  金东寒表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发现,甲醇是一种面向未来可再生社会的有效途径。中国通过政府组织,以规模化方式开展了甲醇汽车的推广应用。甲醇作为船舶燃料也正在取得一系列的突破。甲醇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燃料,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共识。

  ♦中国正成为全球甲醇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中国采用煤炭转化为甲醇的工作起步较早,目前的规模也较大。甲醇不仅可以作为化工产品得到普遍应用,而且也可以作为清洁燃料得到应用。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产国,产能和产量均超过全球的一半以上。甲醇和汽油和柴油一样常温常压是液体,输运和加注十分方便,甲醇的产地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生产和供应具有充分保障。甲醇作为新兴能源对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利用甲醇作为内燃机燃料历史很悠久,而且一直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都相继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甲醇汽车试点,自2009年从调研开始,然后在“四省一市”开展的历时五年的十城市甲醇汽车试点,取得了成功。今年3月份,由工信部等八部委发布《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甲醇汽车的指导意见》,为规模使用甲醇燃料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甲醇燃料的应用和发展一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是在其顶层设计下进行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甲醇燃料应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解决了甲醇蒸发性不良、与柴油不相溶等问题,使甲醇不仅在点燃式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上得到应用,而且在压燃式的柴油车上也得到了应用。目前甲醇出租车在西安、贵阳的街头随处可见,运用甲醇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也让用户从中得到实惠。另外,近年来,甲醇作为清洁燃料在锅炉、窑炉等方面也得到很快的发展。不少地区将其列为冬季取暖的新型燃料应用。我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甲醇燃料应用的领跑者。

  ♦甲醇将会助力内燃机的转型升级

  当前,伴随着传统化石燃料的日趋枯竭,内燃机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交通运输、农业和工程机械、国防装备等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的压燃式柴油机,虽然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0%左右,但是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占比高,已成为国家蓝天保卫战重点治理对象。未来的内燃机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

  如何面对这未来的挑战,金东寒指出,清洁燃料将是重要的选择之一,甲醇作为低碳燃料,燃烧清洁,合理利用好甲醇燃料,一定会为内燃机未来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八部委联合发布的61号文件中提到的“三个鼓励和支持”,一个是甲醇混合动力汽车,一个是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一个是甲醇燃料电池汽车,这既是给出了甲醇汽车下一个进步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给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其他动力燃烧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

  针对甲醇未来的发展,金东寒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继续加强甲醇燃料应用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拓宽甲醇燃料的应用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在内燃机上的应用,抓住船用燃料更新换代的机遇,加强整机和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要进一步发展甲醇燃料在工业和农业以及民用上清洁和高效应用;二是加强在甲醇燃料推广应用中的产学研用合作;三是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目前是世界甲醇燃料的应用大国,全球还有许多甲醇燃料的生产大国或大企业,中国应该加强和国际上相关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合作是双向的,合作内容是共享的。把中国的经验输出到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把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到国内。真正实现国际间有益于全人类的大合作、大交流,实现一个能源多元化的世界。”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