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逐渐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根大梁。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人单位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2017年达1436.9万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达79.4%。
在我国汽车行业,民营经济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不断焕发活力,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家是抱着什么样的信念,为中国汽车业从无到有、由大到强添砖加瓦的?对于新时代他们又有哪些期待?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汽车报》记者近日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兴海进行了一场关于“梦想与初心”的对话。
♦梦想:从造车到造好车,让“中国造”更骄傲
9月15日,乌鲁木齐,身着一身休闲夹克的张兴海风尘仆仆,脸上却笑容满面。
刚完成了小康集团旗下3款新车型“川藏新万公里专业体验”中最为艰苦的一段——从拉萨到喀什,张兴海有理由兴奋。
“这次我们体验的路段有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有500公里的无人区,道路条件、气候环境条件恶劣,非常艰苦。”张兴海坦言,“和我们一路同行的对标车型有保时捷、丰田等相关车型,说实话,一开始,大家不敢去比较,但这次跑下来,我们的车表现不亚于它们,这也证明了‘中国造’的实力。”
在张兴海看来,中国品牌汽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关政策对智能制造的支持。而小康集团紧握时代机遇,站在了智能制造的最前沿。事实上,小康在重庆两江新区投资40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定位就是“重庆标杆、中国领先、世界一流”,该工厂基于领先的“工业4.0”标准建造,拥有智能协同系统的数字大脑。
两江智能工厂,正是小康本次川藏新万公里专业体验的起点。今年4月,工厂正式投产,预计在2025年以前推出5款以上车型,覆盖SUV、轿车、MPV以及跑车等。在本次专业体验中表现优秀的3款新车型,都将在年内实现量产交付。
创业33年来,张兴海的梦想在变,从最初的“造车”,到后来的“造车,造更多的车,造更好的车”,但他的初心没有变:聚焦实体经济、坚守汽车产业。
♦初心:33年3次创业聚焦实体坚守主业
33年前,谁能想得到,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一家小弹簧加工厂,能一跃成为一家市值过百亿元的上市公司,还能与合资乃至海外汽车品牌踏上同一赛道?
张兴海用“三次创业”来总结他造车这33年。
第一次创业是在1986年,造弹簧、减震器等汽车零部件,实现行业领先;第二次创业是在2003年,小康与东风合作造微型车,进入行业前三;第三次创业则是在2016年,跻身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在高起点上再出发。
现在的小康是一家超过30万辆规模的汽车公司,在中国民营整车企业中排第四,西部排第一,不仅拥有业内一流的智能汽车工厂,还研发出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即将交付。
小康能有今天,张兴海认为离不开四个因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奋斗精神、创新能力与开放合作。
小康的33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营经济脉动最为激烈的时光。无论是成立、发展壮大还是转型,无一不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可以说,小康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时代的变革同频共振。
在对话中,张兴海一再提到华为。他认为,华为的企业精神很值得学习。大企业身上的奋斗精神,小企业身上也必须要有,“还是要扎扎实实去做事,要有工匠精神,做事认认真真,不能搞虚的。民营经济虽然规模还小,但不能妄自菲薄。”张兴海语重心长地说。
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小康不但打造了业内领先的智能工厂,还另辟蹊径去“有凤凰”的地方“筑巢”,在美国硅谷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基本具备了国际最高端的电动汽车技术。
对于开放合作,张兴海感受尤为深刻。早在2003年,小康股份就与东风汽车集团先行先试混合制经济,各出资50%成立了“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这在我国当时的汽车业尚属首例,小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民营车企。
小康“吃螃蟹”的感受是,民营企业灵活高效,国企管理规范,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就能实现共赢。经过15年的发展,东风小康公司从无到有,到今天实现总资产135亿元,确保了合资公司的保值增值。
“我们不会单打独斗。”张兴海表示,小康和东风还将在业务和战略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用他的话说,是“亲上加亲”,从子公司的合作上升到母公司的资本合作,从传统燃油车到电动汽车的合作。
这样的合作不只局限于与东风。在造车生态上,小康与华为、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在产业链上与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企业也在加深合作。
携手才能干大事。张兴海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开放与合作,未来几年实现“油电同价”——“我们制造的电动汽车,与现有的合资品牌传统燃油车同级同价。下一步,还将实现我们自己的电动汽车和燃油车同价。”他说。
♦目标:打造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
当前,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小康又该如何应对?张兴海将小康目前的业务重点概括为“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传统汽车的转型升级,就是继续提升品质,进一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比如这次川藏新万公里专业体验中的ix7。另外‘一条腿’就是从0到1,以国际标准发展行业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比如这次专业体验的SERES SF5和风光E3,都属于行业领先,且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张兴海说。
谈及行业发展前景,张兴海仍很乐观,“中国是汽车消费大国,汽车市场一年2500万到3000万辆的销量还是有的。”
“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变道超车,行稳致远。目前正按照我们的预期进行发展。”张兴海很有信心。他的信心既来自于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反馈,也来自于中国用户对于自主品牌日益提升的好感度,以及政府对民营经济、对汽车产业的支持。
张兴海表示,未来,小康将充分发挥已经具备的条件和优势,致力于汽车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以“推动汽车能源变革,创享智慧移动生活”为使命,致力于实现“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的愿景。
作为一名造车人,张兴海也一再在公开场合为汽车产业鼓与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上提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一系列建议。
“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短期调整。社会上有一些担忧的声音,中国品牌汽车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还能走多远?还能继续发展壮大吗?但我们的信念很坚定,能!我们有好的产业基础,我们一定要守住初心,继续坚守主业。”张兴海的回答掷地有声。
责编:万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