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李骏院士:中国要走互联协同、群体智能、融合一体化发展ICV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  张忠岳 ·  2018-11-07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到底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11月7日,在SAECCE 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院士论坛环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开门见山,主旨演讲的第一句话就表明自己对此问题给出的答案:中国走互联协同、群体智能、融合一体化发展ICV之路。 

  李骏首先介绍了中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初衷,太多的交通事故、太拥堵的城市交通、太不舒适的汽车出行,需要通过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让汽车出行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共享。 

  李骏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法规的限制,按照目前联合国以及中国的法律法规,车必须是有人驾驶,这项限制必须要突破。 

  其次,要建立国际化的标准。汽车拥有充分国际标准,中国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引领国际化标准的建立,分别是中国的场景标准、地图标准、交通标准、通讯标准、安全标准。 

  在五个标准的基础上,智能网联汽车还需要建立两个生态:一个是智慧城市生态,一个是智能交通生态。“在两个生态建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盖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大厦。”李骏说。 

  谈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李骏表示,在一个出行的整体模型里,宏观层是城市,中观层是交通,微观层是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必须结合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要建立SCSTSV Mobility System。 

  SCSTSV Mobility System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城市,要把城市的地图、交通、以及车辆数字化,特别是要把单车智能网络化。云服务、城市设施、出行服务等都要连接到一个网上,建立两个云平台,一个是城市交通场景数据智能管理与传感云计算平台,另外一个是出行服务云平台,通过两个云平台,把城市、交通与汽车连接在一起。 

  第二部分是智能交通,要建立三层网络,第一层是城市ITS服务器,第二个是路测设备服务器,第三个是车端。特别是路测系统,与车辆环境感知能力息息相关,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具备强大的路测能力。 

  第三部分是智能网联汽车,给汽车加一个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把冗余场景、车载计算机、V2X融合在一起。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还需要建设一个专用的网络,实现V2X车路协同,实现与5G的融合。” 李骏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最大的挑战是安全问题,一旦出现事故,后果相当严重。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城市布局不合理、交通路况复杂、驾驶不规范三个方面。 

  “驾驶不规范和感知不充分,是其中的难题。”李骏认为,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充分互联,要有发达的V2X;其次是车端感知和云端感知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冗余场景感知;最后是智能网联汽车要建立基于驾驶安全识别区的安全性驾驶规则,在车辆周围设定一定区域作为车辆的安全识别区,分为警示区、协同区和禁入区,车辆根据不同的识别区调整自己的驾驶策略,确保安全和无刮碰。 

  “城市要智慧、交通要智能、汽车要守规范。“李骏最后表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不可能是单车智能系统,是把城市、交通、汽车连接在一起的系统,融合才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路径。 

  编辑:王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