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关于汽车产业的跨界与融合 泰达这场头脑风暴都说透了
中国汽车报网 ·  王璞 ·  2018-09-03

  主持人: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   桂俊松

  嘉宾: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  徐世利

        蔚来汽车产业发展副总裁  张洋

        中德浩诺汽车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孙勇

        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贺刚

♦ 话题一:跨界带来啥变化

  桂俊松:各种新势力、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后,跨界和融合势在必行。我想,跨界有两种,一种是跨过去,在汽车行业做延伸;一种是跨进来,各种资本势力都进来了。那么这些跨界的主要新势力,能为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徐世利:应该说跨界者最终和主机厂是要进行深度融合的。传统主机厂的自身优势,跨界者不是很快能够掌握的。我们经过多年的积累,把传统车的一些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各个方面必须做好,这都做不好对用户来说是很大的痛点。这方面合到一起应该是最终可以为用户提供比较完美的产品。

  张洋:什么是我们能做的?我们可能有移动互联网的想法,如果能够与传统车企在制造、在技术上面合作形成新平台的话,最后的研发向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体验,也就是通过跨界形成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继续共赢。

  孙勇:未来20年,汽车产业需要面对和应对的变化可能比过去100年还要多,我们在面对百年一遇的技术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与传统汽车势力相比,新的互联网势力有哪些优势?第一,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控有优势;第二,对互联网用户体验有优势。当然,传统车企确实有百年的积淀,在产品如何造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我觉得两股力量的融合,将会给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大家也要拥抱这种变化,我也期待这种变化。

♦ 话题二:如何适应变化

  桂俊松:的确,很多造车新势力都是跨界融合的成果。那么,在跨界融合对汽车行业产生变化的同时,汽车行业应当怎么去适应这个变化?

  徐世利:整个行业都非常认同和接受传统汽车行业可跨界是一个融合,所以传统车企都有IT行业的合作伙伴。最终的结果是双赢,把汽车产业整个营销模式等各方面的收益模式发挥出来。汽车行业的心态非常开放,我们愿意把互联网技术转移到汽车上来,今后的汽车可能每台车都有移动终端,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及时、更方便的需求体验。

  张洋:在和传统汽车公司合作时,我们之间有很多交流。很多问题需要适应和解决,比如原来传统汽车开发公司的流程,我们在保证产品安全情况下,对传统产品尤其是应用层开发方式进行了很大的调整,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是人才问题,其实在今天,无论是新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人才竞争上已经不占优势了。很多年轻工人毕业后首选是互联网公司而不是汽车公司。

  第三是文化和机制问题。中国目前做得比较不错的汽车公司,大部分仍然是央企和国企,在机制和文化创新上也遇到一些挑战,我们应当如何适应?实际上坦率地说,留给中国汽车企业的窗口期不长,至多到2021年。对新车企业来说也有几年的承受期,传统汽车公司也是一样,大家要加快速度往前走。

  孙勇:我觉得四个方面来拥抱这种变化:第一是研发,第二是制造,第三是销售,第四是服务。

  在A端时代到来之后,整个汽车产业从过去以生产厂为主,转化成以消费者为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汽车厂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我们找不到消费者,我们跟消费者是一对一的联系,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的连接。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找到消费者,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服务,使一切真正围绕用户为中心变成可能。我觉得以主机厂为中心,变成以消费者为中心带动刚才讲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整个变革,这就是我们主机厂或者传统汽车产业必须面对、应对的变化和变化的方向。

  桂俊松:跨界融合是历史的产物。实际上,汽车行业一直在跨界,一直在融合,包括重组等等。以前有长安、有哈飞都是典型的跨界,更何况像吉利都曾是这样的、之前不造车的新势力,但现在我们没人说它跨界了。现在的很多跨界势力,再过一段时间,或许大家都不会谈论它们是“新”是“旧”了。

♦ 话题三:跨界融合的目标是什么

  桂俊松:在融合过程中,有没有需要引以为戒的问题?有没有需要预防的风险和泡沫?有没有不足和短板?如何弥补和解决?

  徐世利: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应该是到了这样的时代,汽车+互联网,最后把这个产业链做得更长、蛋糕做得更大。

  张洋:现在遇到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供应链比我们想象中脆弱得多,很多核心技术没有想象得强,供应链发展没有想象得好,这需要包括整车、零部件等企业合作努力,把我们的整个产业链构建得更强一些。

  孙勇:融合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才问题,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我们现在是两拨人要融合,一是造车,一是原先搞互联网的,两拨人最大的问题是从产品、销售服务系统看存在大的问题,明显感觉到搞互联网的人不太懂车,造车的不太懂互联网,所以不仅仅是我们原先搞传统的要快速补充大量的互联网知识,其实包括我们产业端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人,都需要大量补充这样的知识。

  贺刚:融合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差异。

  在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方面,传统车企和互联网车企有差距。为什么不能像手机一样对新技术的推广那么快?因为汽车有一条底线是安全,如果新技术有比较高的安全风险,会直接影响应用和推广的速度和效率。

  而互联网企业的底线是创意,一切没有创意的互联网企业都要死掉。

  这两条底线使二者融合后出发点不同,一边是为了创意、为了带领更好的体现,无限度地去天马行空、头脑风暴的有想法,一边是这些想法没办法实现,这个冲突是巨大的。而现在我们遇到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两方面取长补短。哪些是可以先走一步的,哪些可以在迭代更新上慢慢地去普及,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取舍,产品达到既能客户体验感好,但是又不会出现底线安全问题。

  桂俊松:大家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 随着跨界和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科技公司、通信、房地产等企业跨界进入将改变以往汽车企业以卖产品为主的模式,逐步变成娱乐休闲消费等综合性服务商。

  第二, 交通网等物联网、信息网、智能网的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是汽车行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但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依然是跨界融合的主要领域。传统行业巨头和跨界者必然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扩大朋友圈,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格局,对于智能网联企业造车生态体系形成多种模式共存、分工明确、价值链和创新链条不断提升的生态圈。

  第三,融合过程当中将产生很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需要多部门协调推进,具体点比如各项资源攻关,对企业来说也要进一步提升战略能力和前瞻性。

  第四,百年大计、人才为稳,这点必须补上,科学的人才战略、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汽车行业融合发展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

  最后,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融合而融合,还是要通过融合来建设中国汽车强国。

  编辑:薛亚培

热门推荐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