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300万辆的保有量,占汽车总保有量的不到1.5%。传统燃油车未来的发展将是困扰整个汽车产业包括所有企业的最大难点。”正如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所言,汽车产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必须依靠传统燃油车,但传统燃油车究竟要如何发展却是难点。
►正确认识当前的负增长
面对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业内外的担忧尤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强调,汽车行业目前正处于调整阶段,处于“驻点”过程,不必过度担忧。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优胜劣汰的调整,“混”日子的企业难免混不起来了。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则强调,汽车作为一个科技产品,身处科技变革期,本身也必须做出变革,而电动化恰是汽车技术变革的最佳表现形式。“我们一定要在技术上抓住电动化的变革,否则将错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他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则表示,当前,汽车动力新型技术路线方兴未艾,传统汽车产业必须主动应对,尤其是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电动化的技术路线是大势所趋。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能源的变革方向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会更加明显。不过,康艳兵也强调,在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燃油车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力,面对一时的波折不应遑论,要沉着、冷静、科学应对,新时代也要有新作为。
“没必要过多纠结于现在的低速或者负增长。”对于28年来的负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副总工程师赵冬昶有着理性的判断,经过2004年到2010年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之后,现在的负增长、低增长是非常正常的。
“任何产业都需要动力,而汽车市场的动力来自于人和钱。过去依靠强大的人口红利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汽车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发展到今天,这两大动力的溢出效应都发挥的差不多了,汽车行业的增速自然会降下来。”赵冬昶还表示,传统汽车产业未来的空间肯定还会有,但“躺着挣钱”的模式肯定不再有了,企业需要更好地研究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向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谋发展。
►电动化的方向必须推进
面对能源多元化等变革带来的未来发展,传统汽车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前做好战略布局,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做好技术积累,“在关键的技术上实现突破”。
康艳兵认为,新时代传统燃油车要发挥新作用。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面向各个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不要出现人才断层导致的技术空白,才能为自身创造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赵福全也表示,传统汽车产业要主动拥抱能源变革带来的技术变化。
董扬认为,从碳排放的角度看,要求燃油车达到90克的碳排放基本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加一点混合动力就可以。但如果要达到45克碳,技术上无法实现。
“所以,我们不用讨论电动不电动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有点OUT了。电动化是一定要走的。”董扬表示,中国用100万辆的规模实现了电动汽车的1.0时代,而2.0时代要让车和能源结合,发挥节能效果,这是当前行业努力的方向;3.0时代则要求利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综合推进,在节能的前提下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
双积分虽然从根本上是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但修订版也正在向节能减排车型倾斜。“把低油耗的概念提出来,鼓励低油耗车型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改变。”赵冬昶表示,未来,在油耗合规、积分合规的问题上,的确存在很大难度。他还表示,因为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还看不太清楚,双积分只能先期制定5年规划。尤其是2021年油耗合规方面会有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方面多下功夫,综合考量成本和技术等因素谋求达标。
►政府不能决定技术路线
古惠南则认为,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非常快,一年时间续驶里程就从250-30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甚至更高,技术进步的速度是发动机达不到的。同时,快速充电和成本等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也都在逐步解决,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还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分别是政策、行业和地域,必须要有坚定的技术路线和明确的政策指向才能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政策要有持续性,同时不能摇摆,把技术路线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董扬也表示,过去几年,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加快,伴随电动汽车数量实现翻倍增长,充电桩数量也在增加。
“充电主要靠分散的私人慢充,要占据70%-80%的体量,因为要把小区大院能装的地方都装上。同时依靠技术的进步,实现智能化充电。5年小成、10年大成、20年基本解决问题。”董扬称,充电问题需要政府及各类企业都重视起来,协同推进。他进一步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存在立法过严、执法不力、成本共担、群众运动、政策多变、机构不力六个方面的问题。希望以后有关政策能稳定、透明、严格、协调。”
康艳兵则表示,新能源汽车当前还面对诸多挑战。在技术方面,很多关键技术的原材料并不过关,包括电池、充电、回收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多技术待提升;市场方面,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生产都存在不足,尤其是补贴退坡及合资品牌进来之后,市场存在很多变数。新能源汽车面临这么多挑战,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要想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力军,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编辑:薛亚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