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老汽车人联谊会|张书林:我们完全具备应对全方位开放的能力
中国汽车报网 ·   ·  2018-08-28

  以下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秘书长张书林讲话实录:

  行,那我也借这个机会是吧?今天我来之前经理通知我说这次老汽车人联谊会在张家口开,当时我说的我挺高兴的。为什么?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大概是2012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核准,在核准这个吉利和沃尔沃在大庆建工厂,在张家口这个发动机厂是同时的。当时何总我是参加专家评审的,所以对这个情况,但是当时核准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到现场。但是后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大庆这个工厂建设的情况和发展基础,包括张家口发动机厂的这个发展。所以我特别关心这个事儿,这是第一个。我挺愿意来,我很高兴的。第二个就是在今年4月份不是博鳌论坛,我们国家正式对外宣布了,我们汽车行业在这一两年之内要全方位发展开放。  

  这样的话我在博鳌论坛之后,我应瞭望智库的要求邀请,我写我曾经写了一篇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写了一篇短文。这个短文当时的评价,我们自主品牌企业未来在这个全方位开放以后,它如何应对全方位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的形势,我们能不能应对这个新的形势?不必放开了,关税降下来了,是吧?钱全部都放开。当时在分析这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引资企业选择的就是吉利,所以我也特别愿意,这个因为吉利这几年发展我很关注的。我们在评价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的引资企业,我选的就是吉利。同时这个我也跟几个其他我们汽车的是吧?这个都比较关注汽车发展,我们也曾经一起讨论过。所以今天我们听了这个吉利的发展以后,其实对我的启发非常大,特别是参观了现场以后,因为这几年以后一直关注着这件的资金究竟怎么样,是吧?沃尔沃其据说大庆那个企业也开始盈利了,是吧?究竟这个企业怎么样?发动机水平怎么样?看了以后确实不一样。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去总结。所以今天听了这几个讲话以后,包括吉利的副总裁讲的情况以后,等于印证了我们很多想法,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因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吧?正好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总结一下,是吧?这40周年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自主品牌发展上,是吧?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这个自主品牌能不能成功?为什么他能成功?再有就是我们自主品牌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觉得大家应该认真去思考,我感觉到我们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确实是非常快。 

  到现在为止吉利它名义上是20年,是吧?但实际上吉利和奇瑞他们都是这一批出来是吧?都是从2000年左右,然后才开始正式进入到汽车行业来。真正从建厂从策划一直到现在,实际上它并没有20年。我算了算也最多是七、八年。有的企业他十五六年,但是现在我们这个企业自主品牌发展到这么好,把目前已经变成这个这种状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吧?我想两大原因,一个就是客观环境,给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也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第一部产业政策是1994年,当时发布的,当时发布第一部产业政策之前,当然我们已经有了很长的历程了,是吧?那段历程大家总结我就不详细展开了,那段旅程也是很坎坷的。是吧?也是打了很多基础,包括零部件的基础,就在前一段打了很多,是吧?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的汽车产量才到100万辆,1992年才到100万,才突破100万辆。到1994年颁布产业政策第一步的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汽车产量是136万辆,当时的轿车是10万辆还不到,就这么个水平。这是第一部产业政策,第一部产业政策应该说为我们自主品牌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结果。是吧?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产业,1994年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里明确了,中国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是在那个政策里正式明确,文章也证实出来。另外自主品牌自主发展是国家的战略,这个也是在那个产业政策里面,这个产业政策这一条等于是给我们今后的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方向,给他们一个力量。这是一个作用,是吧?第二个就是当时在第一个产业政策规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外方的股比不能超过50%,是吧?包括发动机,整车和发动机都不能超过50%,这样的话就给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留下空间。为什么当时这么做?就是为了自主品牌有空间的,所以这一条应该说为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留下比较充分的空间。第三条,就是在第一个产业政策里规定了轿车进入家庭,鼓励私人购买轿车,从那个政策开始,因为在在1994年之前,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90年那个阶段,我们大家都在变成中国要不要发展,是吧?有的人是极力反对发展,包括我们一些高级的经济专家,包括一些领导反对中国发展,认为中国不能像美国一样,是吧?但是最后还是按照这个国际的发展规律来确定了我们中国大国的发展方向。 

  所以1994年的第一部产业政策正式明确了轿车进入家庭,鼓励私人购买。这个应该说给我们自主品牌发展留下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给我们自主品牌发展建立的信心。包括吉利现在,所以这样要没有这个市场政策的话,这个发展政策的话,这个自主品牌也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还有一条,是吧?第一部产业政策,我们对整车对发动机都对外资做了限制,但是大家注意,我们对零部件没有限制,从第一个政策一直到现在全部是放开的,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所以大家对现在我们中国零部件的发展,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是吧?认为外资进的比较多了,合资企业比较多了,但是零部件的国际化发展变成了中国制造外资的零部件,变成了中国制造的旅游业,为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你看看吉利的这个车,多少零部件都是我们这些企业生产的。所以大家关注这个吉利的这个自主品牌,包括我们现在其他企业自主品牌,这个什么叫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实际上就是自己发展是吧?不要别人干预,是吧?就是自己全部都由自己觉得,包括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发展规划、产品的营销是吧?以及将来的发展全部都自己说了算是吧?这是自主品牌。  

  而且我们不管是行业是吧,还是政府,还是我们消费者,还是我们的这汽车人,一提到自主品牌都关注的是这个汽车是不是自主品牌,没有说过你这个汽车是谁设计的,你这个汽车这个零部件是从哪来的?不关心这个。哪怕你零件是进口的,这个车也是你的自主品牌企业,也是一些自主品牌产品,是吧?所以这个自主品牌按照这个理念发展,应该说我们第一个产业政策确实是给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因为我们再回顾40年这个机会,正好通过吉利的发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汽车产业发展。当然从这个1994年发布产业政策以后,一直到最后的到过渡到2000年是吧?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中国开始加入WTO是吧?我们自主品牌在这期间也都很艰难的发展,这个过程大家都通过吉利的介绍,我们都看了。但是这个快速发展应该说引起了我们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我建议大家好好的去总结去回忆一下,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去研究。是吧?2000年左右,2000年以后,我们整个的产业结构是吧,跟我们汽车的这个整个的产业格局都在变。举个例子,外资大量地进入外,特别是外资的零部件大量的进入,是吧?基本上都进来。外资零部件得大量进入,这个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品牌,是吧?那时候开做了一个很大的重组。我们很多的原来支持过的一些国有企业零部件,基本上慢慢的消失了。是吧?这个我们单独去总结,是吧?单独去总结,因为什么?我的体会很深的,因为什么?我在我在从中汽总公司一直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司的时候,我们是负责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是吧?每年安排技术改造,投资知识企业都是从我们那出来,把国家安排专这个地区,在岗为企业。我们当时支持了一批国产化是吧?为了应对40%国产化的这个要求。对,刚才我还说第一个产业政策有40%的国产化要求,也给我们自主品牌创造了机会,给我们零部件发展创造机会。当时我们支持了一批国有企业的零部件企业,是吧?就是鉴定这个基础。主要是这些企业引进技术,为国产化配套,包括为上海的这个国产化配套。但是这些我们支持过的一些国有的一些企业,现在很多都没有了。 

  大家去思考,但是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值得我们去总结。包括武汉汽车配件厂、武汉车身附件厂、青岛万向节厂,被鲁冠厂代替了,被外向起来了。是吧?也包括我们北京的油泵油会场,也包括这个很多人,也包括什么哈尔滨汽车电器厂、四平仪表厂,这都是当时我们的国内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全没了。这个我们单独总结,我就说这个产业政策变了以后,这个通过产业政策以后,我们通过这几年发展,产业结构实际上在发生很大的变革,要值得我们总结。这个变革当中是吧?其中有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孕育了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这个变革为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和机遇。 他们对我们自主品牌发展是支持,所以说我们这个自主品牌发展,这个应该说在这个国家的这个整个的政策环境,从我们第一个产业政策开始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发展环境发展机遇。第二大原因就是主观原因,刚才我说的是客观环境,主观原因应该说是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我感觉有这么几个比较突出的,通过今天总结,第一个就是机制,企业的发展机制,我觉得民营企业机制是非常灵活,它的创新能力是很强的,反应能力很快,和国有企业是不一样。如果一汽要是民营机制的话,现在早就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这个机制问题我觉得是一个重大原因。第二个主观原因就是他们这些企业,现在好的自主品牌,也都非常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他们能跟我们现在这个中外合资企业不一样,这些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拼搏就是奋斗它没有别的出路,它只有往前走。  

  所以说这个企业的一些,我们我们原来有的一些合资企业,包括上海大众,包括我们一汽大众,包括这些合资企业,它们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吧,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实际上都被他们学了。都被我们自主品牌学来了,这些先进的观念,先进的技术的渗透作用,对它们起了很大的支撑。真正把这些东西很好地消化了。是在哪,是在我们这几个民营企业,大家可以去看,真正消化好了的是我们民营企业。一汽的自主品牌很强,但是一汽本身它的自主品牌并没有很好地消化大众公司的先进的东西,但是极力消化,这是一个是善于学习。第三个就是他们对市场的高度和敏感,高度的适应性,高度的反应,快速的反应,这个是是我们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一点,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否则的话你没有法发展,善于再加速中种发展。这种激励,刚才咱们今天介绍,咱们从那个产品发展的历程可以看。这个还有就是第四个,就是他们从始至终,他们都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因为我们从第一部产业政策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计划经济体质,但是在这个我们这些民营企业诞生,我们自主品牌企业诞生的时候,我们的国有企业基本上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  

  所以说,我们这些新的自主品牌,企业所以成长发展,是因为他们有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他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国内国外,他不管国内国外,只要有先进的这个产业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先进的这个人才,他们都要用钱,都会运用起来。所以这些年它的发展都会,包括这次的领克,他的领克并不是说全部都是由中国人,在中国在杭州闭门造车自己设计出来的。它是国际合作的一个产品,所以他们说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这个另外第五个,就是他们这种时时刻刻的拼搏,这时刻拼搏精神,这个拼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自主品牌要没有这种精神发展起来,所以这个企业天天在变,日月都在进步,每天都在进步。所以年年都在创新,从原始的模仿一直到自主创新,从这个低档次的产品一直到高大上的产品。现在你看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这个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装备,现在我们有最完善的研发体系,2万人的研发企业国内外都有。我们这个有最成熟的,这个研发配套和生产国际化的一个产业布局,是国际化的,包括配套的国际化布局,包括生产,包括研发的,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所以咱们的自主品牌,应该说发展时间短,为什么这么快?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特点才能他发展这么快。用了不到20年,现在我们就可以跟上百年的国际化企业去去竞争了。所以现在应该说我们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就是我们在这个全方位开放以后,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前景究竟怎么样?我在考虑第一个,我们现在不再需要中外合资了,我们在整个制造上不再需要中外合作来做,不像以前一样。第二个我们的品牌已经从培育期到发展期了,开始壮大,吉利是最明显的。包括我们上汽的品牌,包括广汽品牌都是在处在这个阶段。第三个,我们可以跟跨国公司开展竞争了,现在都是这样,包括广汽产品,包括上汽的某些产品,包括吉利的产品,我们并不比国外公司差,可以跟他竞争了。我们已经从中低档往中高端发展。第四个,我们已经成了国际化的产业格局,这个国际化的产业格局现在现在基本都清楚。所以现在基本上这个产业体系,国际化产业体系已经建起来了。现在所以说中国这些产业,应该说我们跟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竞争发展的一个格局,完全形成一个竞争发展,而且是互相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么一种竞争格局。  

  所以你说他想淘汰我的自主品牌,淘汰不了,将来指不定是谁淘汰谁,或者谁领先谁。所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我最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完全可以应对全方位开放的,我们应对能力完全具备这种。这是我的一些感想,我这个感想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这个自主品牌企业,而且主要针对我们燃油车这个体系来。如果说新能源汽车还单独地来分析,我感觉到新能源汽车在全方位改革开放以后,新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压力,要比我们传统汽车发展要大得多。所以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所以我也建议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大家可以认真的总结一下这40年一个结晶。好,谢谢。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