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大伯讲述20年前的乌鞘岭遇险记
中国汽车报 ·  刘晓烨 ·  2018-02-22

  (由于是20年前突发的故事,没有照片,本文图片以网图代替)

  “我俩正念叨着呢——‘可千万不能熄火’,车就趴窝了”。——题记

  戊戌狗年的春节聚会上,记者问起亲戚长辈与车有关的、记忆犹新的故事,没想到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揭开了一段尘封20余年的回忆。

  那一年大约是1995年,今天我国重卡行业的主流车企——陕汽和红岩那时还是中国重汽的成员。那时,大伯还是个年轻小伙子,他常常与搭档张大叔一起跑运输。老司机张大叔比大伯年长,跑车年头也更长。他还有个与其他卡车司机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喝酒,就算是酒桌上的人再怎么劝酒,他也滴酒不沾。

  10月初,大伯和他的搭档张大叔接了一趟从没跑过的活儿,从西安运货到敦煌。尽管那时的西安还是艳阳高照,但考虑到途经高原,气温可能会比较低,俩人商量好一路上都加-10号柴油,防止柴油遇冷结蜡,车趴窝。此外还带了几件厚衣服,然后就开着他们的中国重汽斯太尔N56载货车上路了。

(这是一辆牵引车,大伯他们当时开的是载货车)

  去敦煌的路上一切顺利,但返程第一天的下午4点,大伯的车刚进入甘肃省武威市的乌鞘岭路段,天上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那时,全国仅建成了几条高速公路,甘肃到西安自然还没有高速,大伯他们走的是国道。本来路上车就多,这一飘雪路况更差,立刻就堵车,再加上气温骤降,陆续有卡车油箱冻住抛锚的。“气温降得特厉害,我们加的-10号柴油眼看着悬了。”大伯说,“乌鞘岭离兰州市有200公里,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俩都说‘可千万不能熄火’,结果怕什么来什么,正念叨着呢车就趴窝了。”

(卡车堵在大雪中)

  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大雪天困在山岭上,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张大叔对大伯说:“我看着车,你快去兰州叫救援。”车多人乱,路上堵得死死的,大伯跑步好几里地,走出堵车段,在路边拦车。几经周折,他终于拦下了一辆北京130小货车。开车的也是一位老司机,听大伯说了原委,他爽快地同意大伯搭车:“跑车的都不容易啊。”

(北京130)

  “真是遇到一位好心人了,人家不仅带我到兰州中国重汽服务站,而且还没收钱。”大伯告诉我。

  当时中国重汽兰州服务站的杨站长听说一位司机和一辆车困在雪山里了,立即招呼大家准备东西,带了棉大衣、棉帽子,还有热车用的酒精喷灯、适合更寒冷气候的柴油等。此时,服务站的一位老师傅说:“待在乌鞘岭那么长时间,肯定冻得不行,给他带2瓶辣酒。”于是,又在小商店现买了2瓶高度白酒带上。

  夜黑、风高、雪大、路况差,等到大伯带着服务站的3位工作人员,开着一辆北京212吉普车,紧赶慢赶回到乌鞘岭,已经半夜12点了,此时离下午货车熄火已经过去了整整8个小时。

(北京212)

  看到张大叔时,他已经把车上带的所有衣服都裹在了身上,袜子也是有几双穿几双,缩在驾驶室里瑟瑟发抖。大伯递给他辣酒:“喝点酒暖暖身子?”没想到从来滴酒不沾的张大叔二话没说,接过白酒一口气喝了半瓶子。

  “然后呢?”我问。

  “然后我们就把车修好开走了啊。”大伯说。

  “张大叔喝了半瓶酒有什么反应?你们回到兰州几点了?”还没听够的我追问。

  “那些我都不记得了。”大伯说想了半天说,“前面的这些事我记得挺清楚,后面的我想不起来了。”

  看来大伯这一路上也甚是紧张啊,找到了张大叔后精神一放松,后面的事自然就不再记忆深刻了。

  注释:乌鞘岭海拔3650米,志书上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乌鞘岭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2013年7月,乌鞘岭隧道群正式通车,至此,G30连霍高速(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甘肃段真正实现全面高速化。

  策划编辑:吕彩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