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所有汽车产品投诉中,65.32%的投诉对象是家用轿车,占比最大;其次是汽车零部件,占比25.77%。在被投诉的前十大汽车品牌中,被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变速器等零部件故障。
显然,汽车零部件质量问题,仍然是国内消费者投诉热点。
2017年,各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汽车零部件产品相关技术贸易措施通报就达73条,同比增长8.9%,涉及机动车信号装置、制动装置、安全防护装置、汽车电子装置等汽车零部件质量和环保标准等内容。随着技术法规加严,汽车零部件质量风险进一步加大。2017年,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遭国外退运金额同比增长100.8%,远高于全国总体出口退运2.2%的增长率。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对汽车来说,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每个零部件的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应当是各大汽车企业管理的重点。
汽车零部件质量问题投诉,一直居高不下,暴露出国内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存在着严重缺陷。
汽车行业不少整车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漠视产品质量,无法有效地评价和选择有优质产品供应商。
有些整车企业不信任供应商,不能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战略指导,更不能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仅仅是以进货检验为零部件质量管理手段,造成供需矛盾,难以确保零部件质量。此外,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还有责任区分不清晰、管理流程不完善和质量培训机制缺乏等问题。
2017年以来,螺纹钢价格上涨幅度超过40%,制造汽车零部件所用部分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20%左右,芯片等进口电子零部件价格上涨10%以上;作为锂电池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钴的市场价从27.3万元/吨涨至54.7万元/吨;碳酸锂价格上涨了30%以上。成本上升,进一步蚕食企业利润。当前,包括46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内的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毛利率仅为8%左右,比2010年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在成本“涨”声不断的情况下,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以低价倾销为竞争策略,大打价格战,忽视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导致价格越来越低的零部件质量也越来越低,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市场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汽车零部件质量与整车质量紧密相关,还与许多产品质量紧密相关。零部件质量由许多技术和工艺作保障。零部件质量提高,会带动许多技术和工艺进步,带动许多种类产品质量提高。因此,汽车零部件质量全面提升和巩固,需要国家战略。但是,国家缺乏汽车零部件质量战略,缺乏鼓励和支持汽车零部件质量提高和巩固的相关配套政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乘势而上,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走向辉煌新时代。在新时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无疑是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无疑是产品高质量发展。
零部件质量管理是汽车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汽车企业进行零部件质量管理,必须贯彻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现代化企业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和与零部件供应商互利的关系,必须分清和落实职责,完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打下坚实的产品质量保障基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汽车零部件质量问题也就变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在推动企业落实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同时,政府也要有所作为,优化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职能,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的汽车零部件质量共管格局。
编辑:黄霞






